青山依旧在,何人忆姚康
2019-07-16 08:38:47
  • 0
  • 0
  • 178

 (2013-05-04 13:23:05)转载▼

最近一段时间,我过着一种山野村夫的生活,在空余时间也偶尔拜读一下《枞阳杂志》上的文章。在今年第二期《枞阳杂志》上,偶然拜读了王雪松先生写的《义津·文化的故乡》一文,触动了我僵化的神经,他在写吐秀山时重点谈到了姚康,使我久违的笔再次转动起来,故而以《青山依旧在,何人忆姚康》为题, 赘述一下姚康平生。

姚康原名士晋,字康伯,号休那,明代万历年间的诸生(秀才),清道光七年《桐城县志》卷十五,《儒林》篇章中载有传记,新编一轮《枞阳县志》也有记载。姚康是明代末期著名的古文大家,其名声要大于方以智(只是现代寡闻了)。他是桐城才子吴应宾的高足弟子,师徒二人均以“淡泊明志”以自励。先不妨介绍一下其师吴应宾平生。

吴应宾字尚之,一字客卿,高甸人,他是明代河南右布政使吴一介的第四子,见清道光七年《桐城续修县志》。也是方以智的外祖,其墓原在枞阳二中校园内,1984年前后被毁。吴应宾自幼聪颖,异于常人。母亲孙氏曾梦飞星入口而生他。5岁即入私塾,14岁就能博览全书。1586年,他22岁成为万历丙戎科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数年后因目疾辞官归里。讲学时,子弟执简,口述授之。居乡间40余年,期间曾为乡里百姓多次伸冤鸣屈打官司,乡人戏称为笔刀,至今枞阳、桐城境内还流传着许多戏说吴应宾的故事。他在乡居期间,还深研性命之学,为文数万言。天启年间,同乡的左光斗、方大任极力推崇他再次入朝为官,但他坚辞不赴,朝廷特诏他为左春坊(官名),为太子的讽喻官。但他上疏评论时政,常常得到皇帝的赞许,并宣付史馆存查。崇祯七年,桐城境内发生民乱,也就是农民起义暴动,此时的吴应宾已进入暮年,怅然叹曰:“天下自此不太平矣”。他的先知先觉得到了证实,从崇祯七年1634年到1645年,桐城境内长达12年的动乱浩劫,兵寇相寻,古籍文案焚毁殆尽,死民数十万人(见清初王雯耀的《全桐纪略》)。吴应宾70岁时,从城里移居到南湾别墅,在家中端坐而逝。著有《宗一圣论》10篇,《性善解》1卷,《中庸释论》12卷,《悟真篇》、《方外游》、《采真稿》、《学易斋集》等若干卷,他的弟子姚康等人敬尊他为宗一先生。



再说姚康,他生于今会宫的老桥村,父亲姚一邃,也是明代秀才,早年逝世,由母亲吴氏守节抚养成人,自幼聪慧,在其师吴应宾的悉心指导下,博通经史,尤多著述,文章崇尚司马迁豪放流畅的一面。年轻时寓居在何如宠家,因何如宠从师于吴应宾兄长吴应寰,姚康与何如宠自然就成为吴门师兄弟。何如宠十分注重他的才华,吴江的周忠愍后人曾求何如宠为其父作墓誌,何如宠则叫同门师弟姚康代作,因墓誌资料翔实,后来人就根据姚康代写的墓志为周忠愍立传。何如宠在明代天启初年,任礼部侍郎,时值有病的老母亲已90多岁而谢辞不赴。直到母亲死后丁忧3年,才入朝为官,当时因何如宠与同朝为官的同乡左光斗相友善,而遭阉党的排挤,削官归里。崇祯初年,左光斗冤案昭雪,何如宠先后任吏部右侍郎,礼部尚书,户部尚书,武英殿大学士,累加少保。崇祯六年,召为首辅(宰相)。回乡期间,他热情相邀姚康与他一同入京。姚康预知明朝气数将尽,遂题《卧辕诗》一首,赠于何如宠,何相国展纸一看:“饱食衣裳足矣哉,这场大梦几时回,而今要醒而今醒,莫待藤枯树倒来。”何相国深知其意,又自忖与当朝的温体仁政见不合,于是他称病不奉诏,隐于枞阳。崇祯年间,朝廷大举贤良方正之人入朝为官,姚康被选为推荐之列,但他谢而不就。时值江淮是张献忠与明朝分廷抗礼的战场,新任相国史可法镇守皖城,因早闻姚康贤名,特单骑奔赴枞阳造访姚康,大有茅庐求贤之意,因而感动姚康,于是姚康就任于史可法军帐之下,担当起奏章起草和书记职责。不久姚康因病辞归故里,因此也幸免于后来的扬州之难。明亡后,姚康不再出游,隐居于会宫西边黄公山下的竹影庵,抑郁悲切,怀亡国之痛。曾先后著有《忍死录》,记述四代家世,言辞悲凉沉痛;后又著《黄巢传》,借历史事实以讽当时朝政腐败和军事失误,全篇文字亦庄亦谐,具有辛辣的讽喻性。后又著《评货殖传》等,到了清代,由六世孙姚灼编辑的《姚休那遗稿》12卷,诗集1传,外集3卷,清光绪十一年印行。



姚康是明代末期古文坛泰斗,这一赞誉一点也不为过,有何为证?大家可以拜读明代杨臣诤、萧良有所著的《龙文鞭影》。这本儿童启蒙读本记载了姚康的掌故。所谓“龙文”,是古代千里马的别称,相传只要龙文看见了鞭子的影子,就会奔腾驰骋。《龙文鞭影》这本书主要介绍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,四字一句,琅琅上口。这本书很快就成了全国儿童启蒙教课书,民间大量刻印,成为塾师的必备之书,也是青少年为了尽快掌握历史文化知识成为千里马的必备手册。据书中十四·寒,篇首介绍“庄生蝴蝶,吕祖邯郸。谢安折履,贡禹弹冠,顗容王导,没杀曲端。休那题碣,叔邵凭棺”。其每一句为一个典故。如庄生蝴蝶,说的是庄周曾在梦里化为蝴蝶,不知是庄周梦蝶,还是蝶梦庄周。吕祖邯郸的典故是说唐代得道的吕洞宾,云游到邯郸的旅店,看见一个失意的卢生,因赶考名落孙山,苦不堪言,于是吕洞宾就从袋中取出一个小枕头让卢生休息一下。卢生就枕而眠,梦里他状元及第,得意春风,先后出将入相五十余年,风光至极,但一梦醒来,看见店主烧的黄梁 米饭还没煮熟。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“一枕黄梁”美梦。其余恕不再赘述。且说“休那题碣,叔邵凭棺”,明代的姚休那,性恬淡,不屑于做官,曾自题圹碣云“吊有青蝇,几见礼成徐孺子;赋无白凤,免得书称莽大夫”。这是一种自嘲自谦的自撰联,上联意思是:我死后有几个苍蝇叮在墓碑上就算是朝拜我了,也不必有更多的人了解我;下联的意思是:虽然我的文章不怎么样,如果不写上几句,人们还以为这地下长眠的人,只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莽大夫。“叔邵凭棺”说的也是明代一个闻名人物叔邵,他一生豪放不羁,崇祯年的某一天,他忽然生了大病,于是他整衣束带,端坐在棺材之中,凭棺题道 :“······笔砚携从棺里去,山前无事好吟诗。”写完后就躺在棺材里,还叫家人不要动他,也不要收殓他,一时成为美谈。

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,文坛逸事和掌故是文人猎奇的谈资对象,这当然是指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文人掌故。如果姚康当时在全国不甚闻名,就不可能被编入《龙文鞭影》一书。据此推断姚康在当时要比方以智更加闻名,其声誉远远大于方以智。


据史料记载,姚康因病辞别史可法时,史可法相国曾预题:“明读书人姚康之墓”。“休那题碣”,应是姚康回归乡里为自己所作的墓碑联,姚康卒年76岁。150年后,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鼐为了追慕先贤,亲自为姚康作墓表,恢复了已荒芜的墓地。如今姚康墓址在义津吐秀山东麓。1961年7月,被列为枞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陈松郭写于金字山之畔

2012年6月14日


附注:陈松郭,《枞阳县志》副主编辑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